AI 大模型时代,如何识别人口与健康信息
发刊日期:2025年03月24日> > 总第1595期 > 第七版 > 新闻内容

  日前,网络上出现“中国人平均寿命连年下降,2024年中国男性平均寿命仅为 69.9岁”的消息。央视新闻在辟谣这条不实信息的同时,溯源到这条消息的产生与AI 大模型有关。原来,AI 大模型工具混淆了平均寿命和人均预期寿命,一些自媒体广泛传播,引发众多网友误读。

  分析整个事情的经过,有一个社会问题值得关注:AI大模型时代,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人口与健康信息?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人口学数据误解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会广泛传播?公众如何更好地识别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人口与健康信息?这些问题都值得探究。

  人均预期寿命与人均寿命的区别

  实际上,对于人均预期寿命的误解在20年前就出现过,后来得到专业学者的及时澄清。今天这个主题再次引起关注,不同之处是打上了 AI 大模型的旗号。笔者认为,可以借此机会,进一步分析互联网环境下AI大模型如何更好地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什么是人均预期寿命?人均预期寿命是假定同年龄的一批人按照某一年的分年龄死亡率度过一生,他们预期平均存活的年数。当这个年龄队列是0岁组时就被称为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也被称为人均预期寿命,这是常用的反映和比较死亡水平的指标。最新信息显示,2024年中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比2023年提高0.4岁。可以理解为2024年出生的孩子,如果按照2024年的分年龄死亡率度过一生,预期平均可以活到79岁。

  人均预期寿命是用分年龄死亡率计算出来的,在没有发生特殊情况导致分年龄死亡率提高的情况下,人均预期寿命一般是稳步增长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分年龄死亡率是趋于下降的,人口分年龄存活率是越来越高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均预期寿命不可能出现连续下降。这种趋势与自媒体博主“人均寿命连年下降”的说法完全不符,自媒体博主混淆了人均寿命与人均预期寿命这两个概念。人均预期寿命与通常所说的人均寿命是有区别的,人均寿命是人口死亡时年龄的平均值。

  产生人口和健康数据误解的原因

  人口和健康数据误解产生的背景,是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焦虑和 AI 技术的双刃剑效应。类似误解之所以被广泛传播,是当前多重社会、技术和传播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人口与健康信息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反映出社会关注点和公众情感共鸣。现在人人关心健康,人人关心人口变化对自身生存状况及家庭发展产生的多重影响,渴望及时了解相关情况,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健康老龄化理念普及的体现。

  中国正在经历深刻的人口结构转型,人口负增长、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等都是社会关注点。有些不实信息的表述一看就不专业,深究更没有依据。维护健康的信息生态需多管齐下,助力公众更好地识别人口与健康信息。谣言的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情感共鸣操控公众认知。对此,公众应当提高警惕性,认识到 AI 大模型时代健康信息传播的复杂性。

  另一方面,在AI 大模型时代,公众需要对人口与健康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破除 AI技术的权威性假象与机器幻觉。AI大模型的普及降低了信息生成门槛,但其训练语料可能包含错误或过时数据,反映出 AI技术的双刃剑效应。许多错误信息往往打着出自政府数据或者专家研究结果的幌子,刻意营造权威性假象。大模型编造事实或包含逻辑错误的机器幻觉被自媒体断章取义后,进一步借助融媒体扩大传播范围,容易让公众误以为其具有科学性。因此,在AI 大模型时代,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平台算法的监管和技术治理,及时识别数据造假或概念混淆,遏制不实信息的传播。

  同时,公众不可能都成为技术专家,不可能具备各学科知识去作出专业判断,但及时了解真实的人口与健康信息是人工智能吋代公众的重要知情权。在这些公众普遍关注的民生话题上,相关部门应当主动作为,通过权威数据信息发布缓解公众焦虑,及时公布相关数据回应公众关切,从根本上降低公众被谣言误导的风险。另外,主流媒体要加强权威数据解读,通过专业力量澄清事实。技术平台和公众要提升信息辨别能力,完善 AI 伦理规范,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遏制虚假信息的恶意传播。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 杜鹏)

 

上一篇 下一篇

 

版权所有 农村医药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