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医院药房药品储存条件重要性的探析
发刊日期:2025年11月10日> > 总第1624期 > 第七版 > 新闻内容

 

  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药品管理往往被视为“基础工作”,但实际上,它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和疗效的关键环节。药品从生产到使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导致药效下降甚至安全隐患。药房作为药品储存与发放的核心场所,其储存条件直接影响药品的质量与稳定性。因此,科学合理的药品储存管理不仅体现基层医院的专业水平,更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

  一、基层医院药房药品储存条件的重要性

  (一)药品性质与储存环境的关系

  药品是一类对环境高度敏感的特殊商品,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成分等因素,都会影响药品的化学稳定性。如抗生素类药物在高温下易分解,胰岛素在超过8℃的环境中会失效;而片剂若长期处于高湿环境中,则容易吸潮、崩解失效。药品说明书中标注的“储存条件”并非形式规定,而是基于药理化学实验得出的科学要求。

  (二)不当储存条件的潜在风险

  在基层医院,若药房储存条件不达标,药品可能出现颜色变异、沉淀、气味改变等现象。这些肉眼可见的变化往往意味着有效成分降解,更隐蔽的危害是药效降低或毒副反应增强。如维生素C片在高温下会氧化,服用后达不到补充目的;部分眼药水若保存不当,可能滋生细菌,使用后导致感染。

  (三)药品储存对公众健康的长远影响

  药品质量问题一旦累积,会削弱公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影响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实。从社会公共卫生角度看,规范药品储存不仅是管理问题,更是医疗安全的底线。若长期忽视储存管理,还可能导致药品浪费、经济损失增加,进而影响基层医院的药品供应稳定性与医疗服务质量。

  二、基层医院药房药品储存管理的科学要求

  (一)温度和湿度控制的核心标准

  药品储存环境需严格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执行。一般药品要求温度控制在10℃—30℃之间,相对湿度35%—75%(特殊规定除外);冷藏药品需在2℃—8℃条件下保存。基层药房应配备自动监测温度和湿度设备,记录数据并定期校准,防止出现“管理盲区”。监测装置应具备超限报警功能,便于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二)药品分类存放与标识管理

  不同类别的药品应分区存放: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内服与外用药、易燃易爆品等均应明确隔离。高价值或高风险药品需设置专柜,并设双人管理制度。此外,药品标签应保持清晰,做到“批号可查、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药柜应张贴醒目标识,防止药品混放或误取。

  (三)药房的应急能力与防灾措施

  基层医院药房虽规模有限,但应具备基本应急能力。停电时,冷藏药品应迅速转移至备用电源或冷藏箱;洪涝或火灾季节要提前做好防潮、防火准备。建立完善的药品应急预案,是防止储存风险扩大的必要保障。应定期进行演练,确保工作人员熟悉应急流程。

  三、提升基层药房管理水平的途径

  (一)加强人员培训与责任落实

  药师是药品安全的“守门人”,基层医院应定期组织药品储存与质量管理培训,使药师掌握GSP要求及常见风险的识别技巧。实行责任到人制度,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监管者。培训内容还应包含温湿度控制实操演练、冷链药品管理及异常处置流程,帮助药师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规范化操作习惯。

  (二)引入信息化的药品管理手段

  现代药品管理不再依赖手工登记,通过药品管理系统(如温湿度自动监控、库存预警系统等),可实现储存数据实时可查、异常自动报警,从而显著提高管理效率与准确性。管理系统还可自动生成报表、统计药品使用趋势,为采购与库存优化提供数据支持,减少人工差错率并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

  (三)加大政策与资源方面的支持

  基层医院在硬件建设和人员配置上常受制于经费,政府应加大投入,为基层药房配备标准化冷链设备、信息化系统及专业药师岗位,同时强化监管与绩效考核,推动药品管理制度真正落地。还可通过区域药事联盟共享资源、统一培训标准,帮助条件薄弱的地区提升药品储存管理能力与执行水平。

  四、小结

  药品储存条件看似细微,却是医疗安全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基层医院作为医疗体系的前前沿阵地,更应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患者安全为核心。只有把好“药品储存”这一关,才能确保药效稳定、用药安全、群众放心。让每一种药都在最适宜的环境中发挥最大疗效,是基层医疗质量提升的真正起点。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玄武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吴忠娥)

 

上一篇 下一篇

 

版权所有 农村医药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