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慎用药品目录更新,相关集采降压药需慎用
发刊日期:2025年08月18日> > 总第1613期 > 第七版 > 新闻内容

 

  许多女性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的普利类、沙坦类降压药,虽然在日常控压方面效果显著,但怀孕期间却可能带来隐患。这类药物可能影响胎盘正常供血,造成胎儿营养供给不足,同时某些成分还会干扰宝宝肾脏发育等重要生长过程。

  准备怀孕或已经怀孕的女性,如果正在服用降压药,不必过度焦虑,但需要及时与产科医生沟通,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为孕期适用药物,并制定个性化的血压管理方案。

  一、孕妇慎用药品的警示信号

  作为国家集中采购的优质低价药品,马来酸依那普利、厄贝沙坦分散片、缬沙坦胶囊等常用药名赫然在列,这对正在备孕或已怀孕的准妈妈来说尤为重要。这些降压药虽然疗效确切、价格亲民,但在特殊生理状态下可能存在潜在风险。

  孕妇慎用的降压药主要涉及四大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如厄贝沙坦、缬沙坦)、特定β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以及部分利尿剂(如氢氯噻嗪)。

  上述这些药物在普通患者群体中广泛应用,但对孕妇群体而言,可能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发育,甚至导致不可逆的损害。例如沙坦类药物在妊娠中晚期使用,可能引发胎儿肾功能障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可能造成胎儿颅骨发育异常。

  二、药物风险解析与替代方案

  依那普利作为经典降压药,其代谢产物能显著抑制血管收缩,但可能干扰胚胎肾脏发育。厄贝沙坦和缬沙坦虽然降压效果稳定,但可能减少子宫胎盘血流灌注,增加胎儿缺氧风险。

  硝苯地平作为钙通道阻滞剂,虽然相对安全,但速释制剂可能引发孕妇血压骤降,建议选用缓释剂型。氨氯地平与左氨氯地平因半衰期长、降压平稳,在严密监测下可作为备选方案。

  利尿剂类中的氢氯噻嗪需要特别注意,可能通过减少母体血容量影响胎盘供血,尤其在妊娠早期要慎用。螺内酯因可能干扰性激素代谢,在妊娠全程都需避免使用。

  拉贝洛尔作为α、β双受体阻滞剂,因其对胎盘血流影响较小,成为妊娠期高血压的推荐用药。美托洛尔虽然同属β受体阻滞剂,但相较于比索洛尔具有更好的临床安全数据。

  三、孕期用药"三查三问"原则

  面对药物警示,准妈妈们不必过度恐慌,但需建立科学的用药认知。首先确认使用药物的必要性,非必要情况下尽量避免用药。其次评估用药时机,妊娠不同阶段风险差异显著:前三个月是器官形成关键期,用药需格外谨慎;中后期则要关注药物对胎儿生长的影响;最后要权衡剂量与疗程,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最小有效剂量。

  建议准备专用笔记本记录用药名称、剂量、时间及身体反应,建立规范的用药记录。复诊时孕妇应主动向产科及心血管专科医生同步近期用药清单(包括药品名称、剂量及服用时间),重点说明抗凝血药物、降压药及孕期营养补充剂的联合使用情况。建议携带所有药品包装或拍照存档,便于医生核查药物配伍禁忌。

  对于产科开具的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需与心血管科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的协同作用进行重点评估,警惕出血风险或血压过度波动。

  若出现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伴持续性头痛、视物出现闪光暗点等先兆子痫征象,或24小时内胎动次数减少50%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前往设有产科急诊的医院就诊,心血管与产科医生需联合会诊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启动多学科救治流程,确保母婴安全。

  四、特殊场景下及时应对措施

  对于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患者,切忌自行停药或换药。正确的做法是在受孕前3—6个月就开始药物调整,逐步过渡到妊娠安全用药。已意外服用慎用药物的孕妇,应及时进行超声检查和生化监测,现代医学的胎儿监测技术能有效评估药物影响程度。

  哺乳期用药尤其需要谨慎,部分药物如硝苯地平会通过乳汁分泌,需根据药物半衰期调整哺乳时间。建议在服药后4—6小时再进行哺乳,或选择对婴儿影响更小的替代药物。对于必须使用风险药物的特殊情况,可考虑母乳喂养与配方奶粉混合喂养方案。

  五、构建多重的用药防护体系

  有些医疗机构正在建立妊娠用药预警系统,当处方中包含孕妇慎用药物时,系统会自动弹出警示界面并要求双人核对。社区药房也加强了用药指导,在发放集采降压药时会主动询问育龄女性的生育计划。智能用药助手等新技术手段,能通过扫描药品条形码即时获取妊娠风险信息。

  只需用手机对准药盒上的条形码扫一扫,系统就会自动分析成分数据,实时显示该药物在孕期的风险等级(如“禁用”“慎用”),并弹出图文版用药提醒。这些数据直接对接国家药监局数据库,帮助准妈妈在外购药或整理家庭药箱时快速识别隐患。

  孕妇建档时的药物筛查已成为常规流程,通过详细询问用药史、分析既往处方,可提前识别潜在风险。高危孕妇还会获得个性化用药手册,其中包含可视化风险等级标识和应急联络方式。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药品警示标识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动态更新。建议准妈妈们定期查看国家药监局官网或权威医疗平台,获取第一手信息。当面对不同医生给出的用药建议存在差异时,可申请多学科会诊获取更全面的诊疗方案。

  总之,如果准妈妈正在服用这些降压药不必惊慌,但一定要尽快联系医生评估风险,调整用药方案。日常买药时多看一眼药品说明书,就诊时主动详细告知怀孕情况,就能有效规避潜在的健康隐患。

  (山东省德州市妇幼保健院  姚琳琳  周淑云)

 

上一篇 下一篇

 

版权所有 农村医药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