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
发刊日期:2025年09月22日> > 总第1618期 > 第七版 > 新闻内容

 

  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高质量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培育全社会学中医、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土壤,提升群众的健康自觉和文化自信,云程发轫,万里可期。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医药行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一、丰富中医药文化传播主体

  促进传播主体多元化

  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服务等方式,形成政府、医疗机构、教育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主体共同参与中医药文化服务的主体框架。加大政府购买基本公共中医药文化服务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中医药文化服务;实施“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中医药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资源综合协调

  整合社会资源,推进中医药文化与科技、旅游、教育、体育等深度融合,发挥协同作用,共同增加中医药文化服务供给。通过职责分工和资源整合,在确定质量目标的基础上建立工作标准,使各传播主体各司其职,根据各自职能和特点,协同做好中医药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促进工作。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组建知识技能专业化、语言表达大众化、又具有“泥腿子精神”的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建立激励和培训机制。激发科普专家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对其培训受众心理学知识,促进科普队伍能力提高,建立交流平台和绩效评估机制,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科普工作的质量提升。

  二、拓宽中医药文化传播渠道

  健全中医药文化传播设施和网络

  拓宽中医药文化传播渠道,首先要健全中医药文化传播设施和网络,充分发挥中医药博物馆、体验馆、宣传教育基地、医疗机构、中西医结合旗舰科室、知识角、城镇十分钟生活圈、乡村戏台、非遗传承体验场所、乡情陈列馆等特色公共空间的作用。

  建立中医药文化直达基层机制

  坚持服务下沉,把发展重心放在基层社区和村社,借助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基层中医药文化服务中心,制定服务条件、内容、频次、服务管理、监督与评价等具体标准,提升中医药文化的服务能力覆盖。

  强化中医药文化传播数字赋能

  推进中医药数字图书馆、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等中医药文化传播数字化场馆建设,建立中医药教育文化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科技与中医药文化服务深度融合,促进线上与线下优势互补。要创新传播手段,提高中医药文化的覆盖面和触达率。

  在传统报纸、广播、影视、戏剧、图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新型技术(如VR技术、云计算、区块链等)的融合应用,重塑内容生产体系。借助具有强大传播力与影响力、稳健经营实力、突出创新能力的媒体平台,运用新型传播手段,春风化雨,让群众在美的享受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三、充实中医药文化传播内容

  提高中医药文化产品原创能力   充实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内容,要加强经典研究,对中医药古籍文献抢救性收藏、系统性编目、数字化整理、创新性研究,保护好中医药文化遗产,促进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文创开发,加强成果推广与应用。

  保障中医药领域重点规划和项目建设,提高中医药文化产品原创能力。加强品牌建设,鼓励中医药文化资源及其周边衍生品创作,提升中医药文化产业能级。监督和净化市场,为中医药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保护。

  保障中医药文化为老百姓服务

  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了解群众对中医药文化服务的需求,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及时回应群众关切。顺应时间节点做好科普月、文化月、时令节气、各种健康日的科普活动,疾病高发季节及时普及中医防病保健知识。

  推动中医药良方妙技、养生保健知识、文化遗产的活化和利用,生产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内容。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探索结合人口健康系统大数据和算法技术,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开展中医药科普个性化服务,从不同人群的需求出发,逐步建立中医药文化服务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

  彰显中医药文化重要社会价值

  “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理念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医学领域的体现,有助于增强民族零距离和认同感。中医药文化丰富的思政资源,有助于培养有人文情怀的医学人才。

  中药炮制过程蕴含的匠心精神,中医药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对各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中医药蕴含的各种人文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等普世价值对提高当代人的人生修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有现实意义,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

  (重庆市中医药发展中心  何慧;重庆市江北区华渝实验学校  张婧)

 

上一篇 下一篇

 

版权所有 农村医药网 ALL RIGHTS Reserved